老笔头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4年在全市社科理论界深刻领会“两个结合”重大意义理论研讨会上发言材料(完整文档)

发布时间:2024-04-07 10:40:02 浏览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4年在全市社科理论界深刻领会“两个结合”重大意义理论研讨会上发言材料(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4年在全市社科理论界深刻领会“两个结合”重大意义理论研讨会上发言材料(完整文档)

尊敬的**部长,各位领导,同志们:

***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是我们党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经验总结,也是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然选择。

一、“第二个结合”的前提:“彼此契合”

我们党在思想理论上有两个老祖宗,一个是马克思主义,一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前者是“魂脉”,后者是“根脉”。从历史上看,作为一种较为早熟的文化形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中华文明为世界贡献了璀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众多的学说中脱颖而出绝非偶然,因为它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很多契合之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在天下观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马克思主义把共产主义社会作为人类社会的理想蓝图:“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社会观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比如:孟子提出“民贵君轻”,孔子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在道德观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主义制度鼓励人们不择手段地去满足个人私欲,主张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使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相适应。在宇宙观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马克思主义同样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正是因为二者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才能够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沃土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第二个结合”的结果:“互相成就”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契合,这是实现“结合”的前提。但这种“结合”并非“二水中分白鹭洲”的平行式前进,而是不断以化学反应的方式“互相成就”。一方面,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之本不动摇,坚持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停步,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另一方面,我们不断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从而形成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比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毛泽东同志把它概括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强调了文化发展的主体向度、真理向度、价值向度,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对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借用中国先秦典籍《诗经》中“小康”一词来描绘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相成就”,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二者“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除了具有现代化的普遍意义之外,更是“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理念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高度契合,“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理念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高度契合,“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理念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高度契合。

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第二个结合”的发展,并非自发进行的。就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而言,我们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不断推动其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言,它也不可能自然形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们不能采取“拿来主义”,必须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在正确价值取向的指导下进行,必须在正确指导思想的指引下开展,而这一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指导思想,只能是马克思主义。

***总书记指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我们面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使命,而推动“第二个结合”向纵深发展则是必然要求。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确保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始终沿着科学正确的方向前进。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规律,是人类伟大的认识工具和人类解放的思想武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当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把握人类文明演进规律,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历史的认识,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基础,让马克思主义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性。

二要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确保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拥有深厚的历史根基。***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鲜明特征,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得以生成发展的根基所在,铸就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文化自信。

三要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总书记强调,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从历史上看,中华文明正是秉持着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才得以生生不息,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对于外来文化,我们既反对盲目排外,也反对不加分析地盲目崇拜和全盘吸收,既要看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要看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不断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精华来创新发展党的理论,形成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理论大格局大气象。

发言完毕,不当支持,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推荐访问:在全市社科理论界深刻领会“两个结合”重大意义理论研讨会上发言材料 理论界 重大意义 研讨会上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