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笔头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校长在某高校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讲话

发布时间:2024-04-03 15:00:08 浏览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校长在某高校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讲话,供大家参考。

校长在某高校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讲话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一生中最美好的场景就是相遇。今天,沐浴着秋日阳光,我们在重大相遇,共同见证你们开启人生的崭新篇章。首先,我谨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同学们实现求学之路的再次“进阶”表示热烈祝贺!感谢大家选择重大,欢迎大家加入重大。

**大学自194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是我国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院校之一。1978年成为国家首批恢复研究生招生并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2004年正式成立研究生院,成为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和解决国家重大科技问题的重要基地。2019年成为全国31所可开展学位授权自主审核的高校之一。经过70余年的建设发展,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近年来,学校不断深化研究生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先后制定实施“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333行动计划”,着力打造卓越研究生教育。高标准推进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水平实施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计划,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点在工业母机、智慧能源、人工智能、储能技术等十余个关键领域大力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技术领军人才,努力为**我国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提供“重大方案”。与此同时,学校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全面提速建设**大学科学中心、超瞬态实验大科学装置、教育部集成攻关大平台等高能级创新平台集群,着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全力支撑**构筑四大科创高地,共同服务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些都给同学们成长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同学们,历史大潮,浩浩汤汤;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世界竞争格局在变,国家发展进程在变,个人成长环境也在变。生长变化既是万物的运行规律,也是事物得以适应发展的最好方法。古语有云:
“知常明变”,知万物本性之自然,感事物变化之发展。正所谓知常明变者赢,驭势创新者进,作为新时代的研究生,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无疑是大家开局制胜、成就精彩人生的关键。要洞悉世界之变。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国际格局和秩序深刻调整,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深刻变化,科技创新已成为大国战略博弈主战场。要读懂国家之变。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正经历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历史上极其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更加强烈。要认识个人之变。研究生是教育体系“金字塔尖”的杰出群体,是未来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和国家战略人才的后备军,成为研究生不仅意味着身份角色的转变,更意味着使命责任的变化,需要大家主动担当起“科技创新、强国有我”的时代使命。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究竟该如何应对变化?《周易》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礼记》中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其实,答案早已蕴含在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理念之中。处于研究生阶段的你们,无论就读于哪一个学科专业,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既要善于识变应变求变,又要善于积势蓄势谋势,把握更多时代发展变量,创造更多科技创新增量,释放更多个人成长能量,厚积而薄发,驭势而有为。借此机会,我分享几点建议,与同学们共勉。

一要勇攀科学之峰,志存高远乘势而上。个体的发展,只有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不变情怀和毕生追求,才能真正勇攀高峰、实现价值。我们国家,从“两弹一星”到“神舟飞天”,从“高铁飞驰”到“墨子传信”,从“北斗巡天”到“嫦娥奔月”……一次次技术飞跃都令神州大地焕发新的生机。我们重大人,无论是抗战时期主持修建我国第一座短波电台,向世界传递“中国之声”的冯简先生;
还是如今带领团队研发出工业高温高含尘烟气余热深度回收及净化一体化技术,为工业节能减排提供国际领先方案的廖强教授。他们都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家和民族进步贡献了“重大智慧”。希望同学们都能站在人类和国家发展的高度定位个人的学术追求,勇敢在“卡脖子”关键技术、“从0到1”原始创新等领域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多做解决国家急需、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类发展的基础性、前沿性、引领性研究,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研做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乘势而上,矢志报国。

二要集聚创新之力,博采众长借势而进。现代科技的突破、创新和发展越来越依赖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特别是随着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大量应用,科学研究范式正发生深刻变革。任何一个科学发现或技术突破,几乎都需要用到跨学科的思维和知识,甚至需要跨领域、跨国别多个团队的协同攻关和共同努力。统计显示,在近百年的300多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近半数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成果。近年来,学校大力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打造“人工智能+”学科群,布局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已在化学、力学等基础学科与电气、机械等工程学科,以及量子物理与信息科学等多个交叉融合领域取得前瞻性创新性成果。希望同学们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良好条件,在导师团队的指导下提出新观点、研究新问题,在与不同专业背景伙伴的合作中开拓新视野、启迪新思维,博采众长、兼容并蓄,不断突破领域壁垒、跨越创新边界,成长为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三要坚守研究之道,心坚步稳逆势而行“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科学研究是一个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反复实践、探索进取的过程,布满荆棘,充满艰辛,不可能一蹴而就。我校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永毅教授深耕国内研究基础薄弱的拉丁语诗歌领域,数十年如一日潜心翻译,先后译成500余万字的古拉丁文《贺拉斯诗全集》《奥维德诗全集》等著作。今年获得首届**大学学生年度人物的2019级博士生韩亮,耗费两年时间钻研一篇论文,通过无数次实验和演算,仔细弄懂每一个复杂公式,在科研上专心致志、奋力前行,目前已发表8篇SCI论文。他们都是大家身边的榜样,执着专注、知难而进无疑是他们的成功经验,也将是你们的成长秘诀。同学们,做科研就得有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钻劲、“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闯劲,要能在爬坡上坎中不惧失败、逆行而上,在深耕细研中经得起挫折、守得住底线,摒弃浮躁心态,杜绝急功近利,将科学精神和学术道德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唯有坚守这样的研究之道,才能达到创新的理想高度。

亲爱的同学们,《**大学宣言》开篇写到:“人类之文野,国家之理乱,悉以人才为其主要之因。”无论哪个时代,人才都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善战者,求之于势。”在科技引领发展、创新制胜未来的大背景下,希望大家牢固树立科技报国的远大理想,潜心研究、深耕学术、敢闯会创,在青春的赛道乘势而上、借势而进、逆势而行,将个人发展的“小趋势”汇入时代发展的“大潮流”,努力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接续奋斗中成为创新之栋梁。

谢谢大家!

 

推荐访问:校长在某高校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讲话 校级 开学典礼 校长

相关文章:

Top